侵犯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标准
TAG:商业秘密 / 日期:2019-07-26 / 人气:159
【摘要】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都有相关的立法规定,但是在刑事领域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由于其立法目的不同于民事和行政领域,故对犯罪的认定较为严格。认定商业秘密罪的成立,必须在主体上认定对侵犯商业秘密具有关联性,构成复杂客体侵犯性,主观上的故意以及客观上对商业秘密产生实害性。
本文首先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主体与客体如何认定问题进行浅要探讨。
【正文】
首先对于主体方面的认定问题。
本罪在主体方面并没有进行特殊设定,属于一般主体,也可以是单位,从主体资格可能性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获知某一商业秘密存在的自然人或单位。
这类情况在此罪客观方面往往表现为通过盗窃、欺诈、利诱等非法而对商业秘密进行获取,主要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
二、获取商业秘密但非法公布、使用或让渡他人的自然人或单位。
这类主体往往发生于两种情况:第一,单位之间由于商业需要而交流合作,其中一方获取了另一方相应的商业秘密;第二,内部工作人员在单位中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而接触了属于单位的商业秘密。这两种情况下的主体虽然合法获取了相应的商业秘密,但其责任在于在权利人要求或者合同犯罪内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而违反这一义务导致的重大损失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对于客体方面的认定问题。
与认定此罪的主体要件不同,从司法实践上看,此罪中行为人的罪名成立与否并不需要对行为人侵犯的客体进行深入理解。但是,对于客体的辨析却对认识此罪的主客观方面具有原则上和指导性的意义。
依照我国的刑法界对于犯罪客体的分类,目前侵犯商业秘密罪所侵犯的客体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侵犯客体是否属于复杂客体。
第一,对于此罪侵犯复杂客体的观点主要认为此罪既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侵害了国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复杂客体观点的立场认为此罪行为人既侵害了权利人个体的利益,又破坏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认为此罪侵犯简单客体的观点主要认为此罪仅仅是保护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经济利益,维护权利人对于商业秘密的处分、收益等权利
通过对此罪刑法条文的内容以及安排体例两个方面看,此罪所保护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而非简单客体。第一,从法条设置的体例上看,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列在第三章第七节,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型的罪名,而非列在第五章之中。运用刑法的体例解释可以分析得出,列入第三章“颇具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罪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违反国家的经济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以毫无疑问此罪所侵犯的客体必然包括了国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管理制度。第二,此罪同时侵犯了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利益,破坏了国家对保护的权利人对于其所有的商业秘密的处分、收益等权利。此罪的成立要求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这一要件直接指明了此罪名所保护的客体包括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利益。因此,综上可见,商业秘密罪在主体方面并没有进行特殊设定,属于一般主体,也可以是单位,从主体资格可能性上看主要包括获知某一商业秘密存在的自然人或单位,这类情况在此罪客观方面往往表现为通过盗窃、欺诈、利诱等非法而对商业秘密进行获取。主要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等几类。在客体方面此罪所保护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而非简单客体。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都有相关的立法规定,但是在刑事领域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由于其立法目的不同于民事和行政领域,故对犯罪的认定较为严格。认定商业秘密罪的成立,必须在主体上认定对侵犯商业秘密具有关联性,构成复杂客体侵犯性,主观上的故意以及客观上对商业秘密产生实害性。
本文首先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主体与客体如何认定问题进行浅要探讨。
【正文】
首先对于主体方面的认定问题。
本罪在主体方面并没有进行特殊设定,属于一般主体,也可以是单位,从主体资格可能性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获知某一商业秘密存在的自然人或单位。
这类情况在此罪客观方面往往表现为通过盗窃、欺诈、利诱等非法而对商业秘密进行获取,主要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
二、获取商业秘密但非法公布、使用或让渡他人的自然人或单位。
这类主体往往发生于两种情况:第一,单位之间由于商业需要而交流合作,其中一方获取了另一方相应的商业秘密;第二,内部工作人员在单位中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而接触了属于单位的商业秘密。这两种情况下的主体虽然合法获取了相应的商业秘密,但其责任在于在权利人要求或者合同犯罪内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而违反这一义务导致的重大损失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对于客体方面的认定问题。
与认定此罪的主体要件不同,从司法实践上看,此罪中行为人的罪名成立与否并不需要对行为人侵犯的客体进行深入理解。但是,对于客体的辨析却对认识此罪的主客观方面具有原则上和指导性的意义。
依照我国的刑法界对于犯罪客体的分类,目前侵犯商业秘密罪所侵犯的客体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侵犯客体是否属于复杂客体。
第一,对于此罪侵犯复杂客体的观点主要认为此罪既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侵害了国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复杂客体观点的立场认为此罪行为人既侵害了权利人个体的利益,又破坏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认为此罪侵犯简单客体的观点主要认为此罪仅仅是保护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经济利益,维护权利人对于商业秘密的处分、收益等权利
通过对此罪刑法条文的内容以及安排体例两个方面看,此罪所保护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而非简单客体。第一,从法条设置的体例上看,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列在第三章第七节,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型的罪名,而非列在第五章之中。运用刑法的体例解释可以分析得出,列入第三章“颇具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罪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违反国家的经济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所以毫无疑问此罪所侵犯的客体必然包括了国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管理制度。第二,此罪同时侵犯了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利益,破坏了国家对保护的权利人对于其所有的商业秘密的处分、收益等权利。此罪的成立要求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这一要件直接指明了此罪名所保护的客体包括权利人对于自己商业秘密的利益。因此,综上可见,商业秘密罪在主体方面并没有进行特殊设定,属于一般主体,也可以是单位,从主体资格可能性上看主要包括获知某一商业秘密存在的自然人或单位,这类情况在此罪客观方面往往表现为通过盗窃、欺诈、利诱等非法而对商业秘密进行获取。主要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等几类。在客体方面此罪所保护的客体应为复杂客体而非简单客体。
欢迎您就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更多问题咨询;咨询热线:13926527105;
热点内容 更专业
- 侵犯商业秘密罪|2021年最新规定——刑法修正案(十一) 01-11
- 侵犯商业秘密罪辩护案例:因保密措施不当而无罪 03-09
- 商业秘密载体及内容未能明确导致败诉 12-30
- 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是否应遵循“先刑后民” 12-30
- 已生产但尚未销售产品,是否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02-19
- 《最高检典型案例》看自行委托商业秘密鉴定被质疑问题 12-16
- 远程删除侵权证据后能否控告侵犯商业秘密罪? 06-15
- 帮助、指导行为是否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2-16
- 最高检公布典型案例|按照行业平均利润率认定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经济损失 01-11
- 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故意的推定 07-16
- 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例:不具备主观故意二审改判无罪 03-06
- 商业秘密泄露案终审,三人获刑单位被罚 10-31
推荐专题 更专注
- 侵犯商业秘密公安报案立案 03-17
- 福州商业秘密律师实务经验 09-10
- 成都商业秘密律师实务经验 09-10
- 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是每名员工的基本义务 10-04
- 自已花大代价研发的专利产品被别人捷足先登怎么办 10-04
- 侵犯商业秘密罪认定涉及的四个特点 11-20